深圳,作為中國內地經濟開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僅用30余年就實現了從小漁村到國際大都市的華麗蛻變。持續不斷的移民過程,為深圳帶來了多元、兼容的移民文化,也使深圳形成了包容和諧的社會氛圍。
開放經濟結構催生文化創新
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深圳以1100億元的GDP增量位列全國第二。2016年,深圳GDP總量達到了20078.58億元,成為繼上海、北京之后,第三個突破2萬億元大關的城市。相對北上廣,深圳這一GDP總量背后的支撐力量并不是國企、外企,而是深圳本土崛起的深商。
(經濟蓬勃發展的深圳)
“全國經濟中心城市”是中央賦予深圳的定位,未來5年深圳要做的是:努力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相關權威數據表明,2020年,深圳經濟總量要達到2.6萬億元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萬元;2020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將達到4.25%,每萬人擁有發明專利79件以上;2020年,進入世界500強的深圳本土跨國企業數量達到8至10家。
不容忽略的是,深圳90%的研發投入由企業承付,真正落實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里“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的基本要義。多種元素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深圳經濟的良性發展,創新驅動發展的勢頭極佳。
創新文化促使文化軟實力逐漸提升
2008年,深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文化之都”稱號,這座GDP在全國名列前茅的城市,也是中國內地最早將文化權利的實現作為文化發展重要理念的城市,市民有享受文化成果、參與文化活動、開展文化創造、保護知識產權的權利,使得深圳文化呈現多元化特征。
在國家重點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時代背景下,文化對于城市、對于灣區的發展走向所造成的影響,也必將令人期待。
由珠三角9個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門共同組成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2016年的GDP總量達到了1.36萬億美元,占全國GDP的近12%,以金融、互聯網、新能源、航運等支柱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為引領,云集了平安、華為、騰訊等世界級企業總部。在這樣一個全面崛起的“9+2”城市群之中,深圳這座城市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城市文化精神的重要地位,將如何彰顯和獨立于其中?

(粵港澳大灣區)
文化,是一座城市真正的“軟實力”。相比于灣區令人充滿希冀的經濟發展前景,灣區的文化走向和文化多元性想必更加值得深思與觀察。近日,由招商蛇口與鳳凰網鳳凰房產攜手舉辦的“鳳凰灣區讀書會”,前瞻性地以充滿人文關懷的視角,從一個新的維度與大眾一起解讀了灣區的未來、未來的灣區。
曾感受過世界各國不同文化的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貿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曉,對于深圳未來在文化方面的發展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如果深圳這個城市什么時候允許有一部分人無所事事,允許一些人去做沒有價值、看起來沒有意義的事情,我覺得這個時候深圳就有了文化。”劉曉說道。
在鳳凰灣區讀書會之前海灣專場上,知名文化學者許子東認為深圳還應該再增加大學,“他們都說深圳是全國人才的收割機,但不能滿足于只做收割機。”他補充道,“深圳受香港文化產業概念的影響比較大、比較深,相對來說高端文化的欲望比較少,‘非功利’長遠來說會產生更大的‘功利’。”
招商蛇口——城市文化創新推動者
市民獲取文化信息渠道的便利性,是深圳多元文化成長的關鍵。“深圳讀書月”、“市民文化大講堂”、“創意十二月”、“社會科學普及周”均面向廣大市民,公共圖書館藏書量超過1600萬冊,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有2000多萬人次進館閱讀。
近日,深圳再度迎來文化藝術領域的里程碑式事件。12月2日,位于深圳蛇口的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正式面向公眾開放。

(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
作為招商蛇口與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獨一無二的國際合作項目,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自宣布項目計劃起便備受期待。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的落成與開放,不僅意味著深圳蛇口終于擁有了自己的城市藝術地標,也意味著藝術機構間一種新的國際合作模式在中國生根發芽的成功實踐。
籌備七年之久的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是亞太地區最具規模的設計聚合力平臺。此外,它不僅是一處探索設計、藝術的目的地和新地標,更是促進深圳創意設計行業發展的理想之所。
其主要的運營機構——設計互聯,秉承深圳的開拓精神,以創新為核心,通過舉辦多樣的展覽和活動,聚焦全球最新和最強的設計力量,同時為創新人才提供生長平臺,催生創新機遇,助推行業變革。
設計互聯致力于為受眾提供引人入勝且發人深省的文化體驗,提升對設計的認識、理解與享受,更新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質;更通過加強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聯系,使其真正成為全球文化的一員。
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在深圳的正式落地,將為深圳文化增添新的生命力,并將賦予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更多的含義和內涵。